二战没有英美援助,苏联能单挑打赢德国吗?德军:这毫无悬念
在二战中,有一个巨大的争议:
作为二战的胜利国,苏联打败了纳粹德国值得骄傲,但许多人心存怀疑,认为苏联之所以赢得胜利,是因为有英美物资的援助。
那么,苏联能单挑过纳粹德国么?盟国对他的帮助有多大?
首先要说明的是,英美等国的援助,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战争的局势。 而之所以这么说,首先要提到苏联在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。 1941年6月22日,德国集结重兵,分三路对苏联发动了全面侵略。 而苏联方面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,在头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,苏军在各线战场接连失利,损失人员达到了近700万人。究其原因,苏方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:
其中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原因,是德国方面的突然袭击,以及苏联的情报系统混乱。
虽然两国早在签署《互不侵犯条约》 之前,就已经隐隐有预感,双方将会爆发一场大战。
但即使到了战争爆发前,双方仍统一宣称,两国间不存在即将爆发的战争和冲突。而且苏联方面多次暗示,表明自己愿意与德国方面进行谈判。
而在德国正式入侵之前,苏联也曾从多个渠道获得过相关的情报,但由于情报之间相互冲突,真假难辨,导致高层难以判断具体情况。这也导致了苏军的防御部署较为薄弱,难以抵挡蓄谋已久的德军的进攻。
其次第二个,影响最深远的原因,是苏联之前的种种霸道行径引起了周遭国家的怒火。
在当时,由于英法等国秉持的“绥靖政策” ,导致他们既不愿过多干涉纳粹德国的崛起,又不愿与苏联方面建立同盟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斯大林为了确保苏联的安全,选择了用激进的手段来扩张领土。
他先是派兵袭击了波兰的东部地区,与德国双管齐下,最终导致了波兰的亡国 。
紧接着,他提出了自己“东方战线” 的构想,先后以武力强行霸占了芬兰、立陶宛、罗马尼亚 等国的部分土地。
在扩大苏联版图的同时,也引起了这些国家的不满,最终导致苏德战争爆发后,这些国家纷纷倒向德国那边。
而庞大的领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,那就是边境线的布防。
为了确保领土安全,斯大林在新扩大的边境线上筹划修建“巴甫洛夫防线” 。这条永久性的新防御工事规模庞大,给苏联的生产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
为了加快进度,苏联国内的各大工厂几乎全力投入,导致军备方面的生产受到了阻碍。并且他还拆除了原有的“斯大林防线” ,将其中的部分工事转移到新防线来,颇有点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味道。
这也导致了苏联整体防线过大,并且防御薄弱, 因此在战争爆发后,这些防御部署一触即溃,被德军如同撕碎白纸一般轻松攻破。
最后第三个,也是最根本的原因,在于苏联的工业与经济遭到了巨大的打击。
早在战争开始的三年前,苏联就与德国通过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,保持着大规模的商品贸易。
在这份协议中,德国仅需以一部分重工业与军工业成品,就能从苏联那里换取到大量的工业原料。
虽然当时苏联经过改革,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,但在一些高端技术层面,还是受到德国的制约。
通过这些交易,德国方面收获了大量的石油、粮食等重要战略资源,并在之后尽数投入到战争当中。
而苏联方面则受制于人,在交易中吃了不少暗亏。截止到两国之间的战争爆发,德国已经欠下了超过7000万美元的巨额债务。
而这份债务,自然也就随着战争而搁置了。
这些珍贵战略物资的流出,既增加了德军的作战能力和军事武装力量,又使国内的工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。此消彼长之下,苏联此举完全是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”。
德国方面也抓住了这个机会,在苏联境内发起了迅猛的攻势。
到了苏德战争爆发初期,德军熟练地将“闪电战”战术再次在苏联境内重现。
仅仅在战争爆发的18天后,德军就凭借着高机械化部队的优势,在苏联境内快速推进600多公里,直接在苏军的防御圈上撕开了一道大口。
并且德军目的明确,所有军事行动的中心都在瞄准苏联的重要工业区、农业区。
在战争的前5个月,苏联损失了大面积的领土,其中包含多个重要生产区域,这直接导致的63%煤和58%的钢材的生产能力,落入到敌人的手中。
基于以上三点,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,即便当地人民万众一心,坚持保卫家园,但如果没有任何外力介入,整个战场的形势将不容乐观。
英美方面的支援
而面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迅猛推进,在一旁观战的英美等国也不禁犯起了嘀咕。
如果说,希特勒在战争之初,对英法美等国有意识进行的回避,是让这些国家实行“绥靖政策”,作壁上观的依仗的话。
那么他在战争中期表现出来的强大侵略性,以及残暴的统治行为,就让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。
一旦德国成功消灭苏联,那么希特勒就将彻底接管苏方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,与广袤的疆土,彼时,世界上将再难有国家能够直面德国的铁蹄。
因此,苏德战争的爆发,不但化解了苏联与西方国家历来相互敌对的外交态势,还一定程度上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。
6月22日当天,素来看不惯苏联的丘吉尔公开声明,英国将完全支持苏联的战斗;而美国方面也摒弃了对苏联的敌视,提出要对苏方进行军事援助。
然而,虽然在口头上做出了大量的承诺,但英美两国的实际援助道路却走得异常曲折。 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要素造成的:
第一个要素,是当时英美两国的生产力客观上存在不足。
彼时,两国刚刚从“绥靖政策”的思想中脱离出来,本国部队的战斗力还不完善,需要进行大量的军备更新和添置。
而作为协议中的主要供给方,美国不但要负责本国部队的武器与装备生产,还要向英国和苏联提供大量支援。
就当时的生产力而言,想要立刻实现援助无疑是不现实的。
因此,虽然美国方面答应每月向苏联提供6000架战机、2万门防空炮与其他大量的战略物资,但碍于生产力不足,最终没有实现。
第二个要素,来自于运输困难与德国方面的阻碍。
由于战争初期的巨大失利,苏联境内难以组织出足够大的商船船队来接收物资,这就意味着,如果要将物资运送到当地,美英两国还需要自己准备交通工具。
这对于当时后勤运输紧张的美国来说根本不可能实现。
而德国方面为了迅速解决战斗,实现希特勒“三个月灭亡苏联” 的野心,更是对海上的运输舰队再三骚扰,短短半年内,美英两国在海上的运输部队就遭到了沉重的打击。
而苏联此时自身都难保,更谈不上组织兵力来掩护海上的物资队伍。
如果说以上两点原因,使支援变得困难的话,那么接下来要讲的第三个要素,则是关系到支援能否继续下去的关键。
当时,美国国内对于是否援助苏联这一问题,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。
在反对派当中,有很大一部分民众秉持的是完全的孤立主义 。在他们看来,如今美国没有陷入战争泥潭,正是应该大力发展的时候。
一旦向苏联发动支援,一是会拖累本国经济,不利于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;
二是如果苏联获胜,那么理念截然不同的两国必将爆发战争,支援苏联就等同于削弱自己;
三是如果德国获胜,那么运到苏联的所有物资都将成为德军的助力,这也不利于后期设想的“美德争霸”局势。
因此,对苏联的支援在这三大要素的影响下,遇到了许多阻碍。
但最终,三方通过漫长的协商,解决掉了所有的问题,并最终确定了支援物资的数量与分配。
1941年10月1日,三方重要成员在莫斯科签署了秘密协定, 约定向苏联方面提供大量物资援助,包括但不限于战机、火炮、坦克、以及各类重要战略资源。
仅以军械做例子,从1941年支援开始,到1945年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,战争结束。
在这近4年的时间里,英美总共向苏联运输了飞机近2万架,各类装甲战车18000余辆,并且大部分的运输工具,也是由西方生产后,再运输到苏联境内。
可以说,这些支援物资对苏德战场的局势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。
支援对苏联的影响
那么,这么多资源运往苏联之后,到底对苏德战争起到了多大的影响呢?
在一些人看来,英美的支援可以说是无足轻重。他们列出了三个观点,来印证这些物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。
第一个观点,是他们认为,虽然西方从1941年10月开始,就开始向苏联提供物资,但初期的物资数量极少,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。
而真正的大规模援助是在苏联方面稳定战局之后,才陆续送往苏联。因此,英美的支援最多只能说是锦上添花,算不上关键的物资帮助。
第二个观点,是他们认为西方提供的武器装备实用性差 ,在正面战场几乎没有发挥太大作用,还不如苏联本国生产的装备。
第三个观点,是他们认为美国提供的战略物资总量占比较少 ,大部分钢合金全是苏联自己生产,因此没有对战局产生大的帮助。
当然,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,但它们相对片面,没有关注到战争的整体走向。
首先,针对第一个观点,西方的支援并非是锦上添花。在苏德战争初期,苏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,丢失了大量的领土。
为了不给德军留下资源,斯大林下令采用“焦土政策” ,要求部队不留给德军任何可利用的资源。
这也导致,苏联沦陷区的工厂、交通等设施损毁严重,苏军很难组织起正常的运输队伍。
就算美国的支援大批量送到,也无法及时运往前线;而一旦失败,这些物资最终也会化作一片火海。
而英美最先向苏联提供的是什么呢?恰好就是交通工具。
仅在《第一次协定书》期间,单是美国就提供了1300多架飞机,外加近5万辆运输车辆。
要知道,当时苏联全国上下,一年的汽车生产总量才这个数!也就是说,通过这一次支援,苏联方面的交通运输能力至少提高了1倍!为兵力和军备前往前线,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由此可见,西方在战争初期并非没有支援,而是精准地发觉了苏联面临的窘境,进行了针对性地解决。
其次,针对第二个观点,西方提供的物资并非对正面战场毫无帮助。
诚然,由于西方生产的军备没有考虑到苏军作战的环境,导致大量坦克、武器在苏军中评价较低,但这并不能成为全盘否定支援价值的理由。
西方支援为正面战场提供的帮助,要从它们援助的机床等设备中看出。
当时,由于德军的快速入侵,导致苏联方面没能将工业设备及时进行转移,导致国内生产能力骤降。
战前,苏联1年可以生产200多台机床,而在战争期间,该产量只有可怜的5台。
因此,美国方面将大量的高级机床运输到苏联境内,仅拉床就多达281台,是苏联在战争期间的总产量的2倍;
而龙门刨床更是多达487台,足足是苏联的3.2倍。
试问,如果没有这些生产设备,苏联又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制造大量武器,最终支援到前线呢?
最后,针对第三个观点,美国的支援更可以称得上是慷慨了。
战争期间,美国共向苏联提供钢合金1.4万多吨,仅相当于苏联战时钢材产量的5%。
这样一看,好像确实有点寒酸,但这是因为,苏联本就是产钢大国。可美国提供的物资,并不是只有这一项。
在军工材料方面,西方提供的有色金属,在军备生产中为苏联提供了极大的帮助。
以铜为例,美国共支援了42万吨左右的铜制品,直接占到苏联产量的60%多;其他稀有金属,大多是苏联境内稀缺或没有的资源。
因此,在军工材料方面,美国的支援可谓是大大加速了苏联的武器发展进度,其影响甚至在战争结束后,仍为苏联提供着帮助。
通过对这三个观点的反驳,英美等国在苏德战争中的支援得以重现它们原来的价值。
我们也得以明白,在反法西斯战场上,全世界人民团结一心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付出是无足轻重的。
参考资料:
刘志明 《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原因探讨》
曹胜强 《英美为何一再拖延开辟“第二战场”》
余章松 《从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看苏德战争的成败》
李牧晨 《苏德战争期间西方国家对苏联租借援助研究:以实物援助为中心》
二战中如果德国和苏联单挑,到底谁的赢面更大一些?
文|爆炸君
今天爆炸君来给大家做个假设:如果二战只是两个国家的战争,德国和苏联,到底胜败会如何?
想要讨论这个问题,我们先来看看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。据战后统计,二战中的德国军队规模达到550万人,拥有各种坦克战车4300辆,火炮4.2万门,作战飞机4980架,作战舰艇190艘;苏联军队规模为537.2万人,拥有新型装甲战车1750辆,火炮3.75万门,新型作战飞机1450架。
当然从数据上看,德军除了在人数上和苏军持平外,其他几项可以说是秒杀苏军。不过爆炸君猜测,这个数据多少有些注水了。因为苏军单是靠这些军事实力,是不可能在二战中战胜德国的。或者说,上面的数据其实是二战前期苏军的军事实力。因为战争越往后打,苏联的动员能力就显现出来了。据统计,苏德战争爆发后,苏联一共动员了3450万人,截止到二战结束,苏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1280万人的规模。战争期间,苏军共生产飞机13.41万架、坦克10.28万辆、火炮和迫击炮82.52万门。
可以说战争中的苏联堪称完美的战争机器。而德国未必就有这个实力了,为什么?从国土面积和国家人口上来看,德国还是远远落后于苏联的。战争中拼的就是兵员,没有人靠什么打。这也是德国在二战后期越来越力不从心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对比完两国的军事实力,我们再来看一下双方的工业实力。德国作为老牌的工业国家,在工业上很成熟,尤其是他们的制造业,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。在此爆炸君可以举一个例子,比如说机床。战争前德国拥有超过130万台机床,而刚刚完成工业化的苏联这一数字则为40万。在高端制造业上,德国更是全面压制苏联。但是彼时苏联的工业实力也不容小觑,由于他们当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,可以说是国家统一规划发展工业,经过两个十年计划后,苏联的工业实力已经仅此于美国,位居世界第二。
这从战争中也可以看出端倪。比如苏联为了应对前线紧张的军事装备短缺,喊出了“一切为了前线!一切为了战争”的口号,全国工厂不分昼夜地生产坦克、飞机和大炮。有的坦克刚刚下了生产线,就被驾驶员开到了战场上直接参战。所以战争越往后,苏军的军事装备反而越来越强。反观德国,他们就无法做到这一点。为什么?这和我们下面将要谈到的这一点有关。
这就是苏德对比最强烈的一点,两国的战略资源。德国最著优势的资源是煤和钢。1941年仅德国直接统治区便生产了4亿吨煤、3180万吨钢,而苏联的产量仅为1亿5千万吨煤、1790万吨钢。但是德国缺少最重要的一项资源,那就是被誉为战争大动脉的石油。没有石油再多的坦克、火炮、卡车和飞机都发动不了。别说是苏联就是现在的俄罗斯,其经济的主要支柱还是石油。
这也是德军发动侵苏战争的一个目的,就是想掠夺苏联庞大的石油资源。不过德军在库尔斯克大油田的争夺战中落败,没有了石油,很多德军先进武器都派不上用场。而反观苏联,则越打越带劲。
最后比较的是苏联和德国的战略纵深,说白了就是领土面积。但好像这一点不用比也能分出胜负了,苏联陆地面积为2227.4万平方公里,地跨11个时区。二战初期,虽然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各国,但却无法一口吞下庞大的苏联。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,苏联政府仍控制着2/3以上的国土。而德国呢?二战后期英美军队从西线进攻,苏军从东线进攻,没多久两支军队就成功会师了。即便是苏联和德国单挑,估计也用不了多长时间,苏军就能贯穿德国领土。
综上比较,如果德国和苏联单挑,苏联可以说将会完胜,德国是一点机会也没有的。(栗强)
二战时德国那么强大,为何打不过苏联?
文/寂寞的红酒
德国和苏联是二战时期欧亚大陆最强大的两个国家。1941年6月22日,德国出动550万大军突然进攻苏联,引发苏德战争。苏德战争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陆上战场,双方投入了上千万兵力,苏联境内到处都是狼烟。苏德战争打了4年,最终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。德国那么强大,为何会败给苏联?
第一,德国并非败给了苏联,而是败给了盟国。二战并非苏德的战争,而是德国为首轴心国和英美苏中等几十个盟国的较量。作为轴心国的老大,德国一个国家硬扛美国、英国、苏联三大世界顶级强国的围攻,几乎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世界。美国出钱出武器,英国出矿出资源,苏联出兵出人力,三打一还花了四年才把德国打趴下,德国之强大可见一斑。二战中,虽然苏联顶着德国大部分陆军,但德国真正输在了英美的战略轰炸和海量的资源供给,英美的轰炸摧毁了德国70%以上的工业产能和矿场,英美牵制了德国40%的陆军、60%的空军、100%的海军。苏联能扛住德国也离不开美英的支援,没有美英的武器和物资,苏联连1942年的冬天都撑不过。
第二,苏联拥有庞大的战略纵深,辽阔的国土面积让德国的闪电战效果大打折扣。漫长的战线和泥泞的道路造成德国后勤补给困难,辽阔的国土让德国不得不分兵驻守分散了战斗兵员。苏联利用国土纵深将德国拖入了战争的泥潭。事实上,想打赢苏联这样的庞然大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欧洲、亚洲、中亚、西亚全线作战,让苏联首尾不能相顾,日本没有参加对苏作战是一个遗憾。
第三,苏联拥有强大的工业和有效的动员体制。作为欧洲第一工业国,苏联强大的工业是苏联能扛住德国进攻的重要因素,而苏联的集权体制又将苏联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部压榨出来,喝伏特加的俄国人本就彪悍,加上机枪的逼迫,个个悍不畏死,连女人都上了战场,德国想赢苏联真不容易。
第四,苏联恶劣的天气和糟糕的地形。苏联的严寒和泥泞的道路可以说是德军最大的敌人。由于意大利拖了后腿,致使德国进攻苏联推迟了一个月,直接导致德国遭遇了苏联的严寒,严寒使得德军后勤跟不上、伤亡惨重、战斗力锐减,最终输掉了莫斯科战争,让苏联获得了喘息之机。
第五,德国低估了苏联,德国又出现了战略失误。由于德国低估了苏联的抵抗能力和抵抗决心,也没有料到美国的插足,所以非常草率的就进攻了苏联。1942年德国和苏联打的白热化时,德国仍然在实行悠闲的八小时工作制,有的军人还在休假,直到两年后才进行了战争的总动员。假如德国开始就出全力,苏联恐怕会被一波推。此外,德国屡屡出现战略失误,特别是德国的三线作战,把德国坑惨了。此外,德国的盟友不给力,总给德国帮倒忙也是德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相关问答
假如抛开各种因素,苏德单挑的话,德国能不能打败苏联?
不能,三德子输是战略层面上的问题。不能,三德子输是战略层面上的问题。苏德单挑苏俄必败!
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二战德军比苏军强,或者说苏联单挑德国就会被德国灭国?
我是萨沙,我来回答。事实证明,如果只是苏德单挑,德国是可以取胜至少是大战上风的。第一,我们首先看看工业实力。在二战中,德国的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,工...苏...
如果二战中德国不惹苏联、不打英法及西欧小国,直接单挑美国,结果会如何?
因素两个国家之间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,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德国和美国的情况:一、军事实力二战开战前,德国陆军军事实力完全碾压美国,德国海军总体弱于...
如果二战美国不参战的话,苏联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?
我是小新我来回答美国不介入二战是存在变数,但这个变数只是推迟了其他国家胜利的时间而已。对于苏联,不可否认租借法案的重要作用,但有人竟然将其视为决定...
如果二战时德国侵略的是中国,不是苏联,中国能打多久能打赢德国?
谢谢邀请。如果德国在二战与中国开战谁笑到最后的问题,答案是显而易见的,因为二战时的中国,并不具备打赢德军的条件。但论持久战对闪击战的进攻,似乎又有打赢...
如果没有严寒等环境因素影响,苏联能否抵挡德国的进攻?
很多时候人们都误认为是严寒救了苏联,实际上,严寒对德军的进攻影响并不是很大,要说环境因素,事实上,苏联的持续大雨影响稍微大一些。说德国受到严寒的影响...而...
以德国实力有没有可能打赢没人帮的苏联?
今非二战昔比,想打赢只是想想而已今非二战昔比,想打赢只是想想而已根本打不赢,苏联占据了天时和地利
二战中如果德国没有和苏联开战,是否能打的赢英国呢?
如果德国不与苏联开战而是一心干掉英国的话,那么最大的可能,就是英国被德国拿下,而欧洲被苏联和德国瓜分。在二战历史上,发生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,那就是德...
二战德国有多强大,为什么可以击败那么多国家就连苏联也差点打不过?
1939年德国仅仅用了21天就将波兰击败并与苏联将其瓜分,此时的德军开启了疯狂的战争时代。闪电战成为了德国的标志,苏联也被偷袭德国通过闪电战不仅打败了荷兰...
如果把二战的苏军放到现在,你认为可以击败世界上哪个国家?
二战时期的苏军,如果在斯太林的战略指挥下未定能战胜希特勒,纳粹德国发动突然袭击,战线从黑海到波罗的海拉长到2000公里,但兵员是550万。它使苏联很快陷入到...